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 摄影报道久联优配
近日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“十四五” 重点纪录片选题、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精品项目《白马姐妹》在成都首映。在现场,封面新闻记者和该片总导演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进行了深入对话,听他讲述了这部跨越24年的电影背后的故事。
张同道
意外与注定久联优配
跨越24年的“影像约定”
这部纪录电影的诞生始于一场跨越24年的 “影像约定”。1999年,张同道首次深入平武县厄哩寨,以白马四姐妹为主角开启拍摄,记录下她们从青涩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,也见证了白马寨从伐木狩猎到家庭旅游的转型。2003年,首部纪录片《白马四姐妹》登陆央视,并入选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。2020年,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冲毁山寨,让张同道毅然带着团队重返故地。此后四年,摄制组在泥泞残破的村庄跟踪拍摄重建历程。最终,一座现代化山寨在废墟上建立。
张同道回忆道,选择拍摄白马四姐妹纯属偶然。当时他正在拍摄《中国文化之谜》,团队在采风时,经朋友介绍来到白马镇厄哩寨。刚到村里,他们就找到了村长——他是四姐妹的父亲,也是村里少有的能说川普、见过世面的人。这位当过兵的老人,让张同道一行快速了解了这个族群。
初见四姐妹时,她们是村里最亮眼的“四朵金花”:最大的25岁,最小的12岁。24年后久联优配,当年12岁的四姐已经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,她的孩子都已超过她当年的年龄。
四姐妹的人生轨迹,可谓是一部微观的民族变迁史。24年前,除了二姐,其他三姐妹都一心想往外跑。大姐想走,16岁的三姐说“过了年就去九寨沟跳舞”,最小的四姐直言“要走出大山,不喜欢这”。但如今,连最爱美的三姐也回到了家乡,她说:“年轻的时候想闯荡,年纪大了还是要回家”。对此,张同道感慨道,“你能看到他们对土地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加深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人们总会丢掉一些东西,又获得一些东西。”
拍摄横跨24年,白马寨的变化令张同道五味杂陈。“有些变化我不愿意看到,可它还是发生了。”当年那条清澈的河水消失了,但现代化的改变,又让这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“现在的白马寨连下水道、路灯都和城市一样。”张同道感慨道。
创作与哲思
镜头里的生命温度
由于电影的时间跨度长达24年,所以张同道团队对于海量素材的剪辑花了整整一年,最终采用“现在进行时为主线,穿插20年前影像”的叙事方式——例如,大姐在2020年拆烟囱时,镜头一下就切回到当年装烟囱的场景;三姐当年描眉的瞬间,又切到20年后她依然爱美的画面。在张同道看来,“这样就有了纵深,不是平面化的东西,能展示20年的命运变化。”
电影的配乐也颇费心思,张同道告诉记者,“我把白马民歌给到了音乐创作团队,想让他们抓住那种遥远的史诗感。”不仅如此,本次拍摄更珍贵的是对白马民歌的抢救。有很多歌年轻人已不会唱,但张同道和团队不愿放弃,最终找到三四个七八十岁的老人,“他们说‘小时候唱过,五六十年没唱了’,就这样恢复了很多民歌”。电影开篇的那首《太阳歌》正是源于此,它的歌词充满原始的生命力,让人印象深刻。
张同道直言,这么多年来,白马人的生活态度对他本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“他们只要聚在一起,喝两杯就唱歌,唱高兴了就跳,不管过不过节。”他说道,“他们有句歌词翻译过来是:‘人活一辈子,唱跳一辈子,只有唱和跳的欢乐才属于我们。生命如旅人,不唱不跳干啥?’”在张同道看来,这种生命哲学与都市人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。“这让我调整了自己的生活,工作节奏放慢了久联优配,也开始留出让灵魂休憩的空间。”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