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掌上乾坤
8月20日,《黑神话:钟馗》首部CG预告片发布,宣布项目正式启动研发。作为继《黑神话:悟空》之后的又一款中国神话题材游戏,《黑神话:钟馗》在官网上线的消息,再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戏的跨界话题成为焦点。
对此封面新闻记者相继专访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,四川省文联主席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川剧”代表性传承人陈智林,他们分别从民间文学研究及传统艺术实践的角度,解读钟馗形象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创新路径。
《黑神话:钟馗》里的钟馗形象
民间传说
钟馗故事版本丰富
“世上何尝有鬼?妖魔皆从心生。台下魑魅台上仙,好煞两副面!”据游戏官方介绍,《黑神话:钟馗》是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角色“钟馗”为主要创意来源的单机·动作·角色扮演游戏。“因尚处早期开发阶段,暂无实机内容展示。”预告片里,巨剑开路、猛虎低吼,让观众沉浸体验钟馗登场的震撼。
《黑神话》官方微博
钟馗是谁?《唐逸史》载“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”,宋《事物纪源》说“钟馗者,终南进士也”。长期从事民俗学、民间文学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郑土有坦言:“钟馗传说版本丰富,而最广为人知的是唐代书生故事。”这个故事里,钟馗是钟南山人,因相貌丑陋而屡考不第,报国无门的他选择撞柱自尽。皇帝得知后,以状元之职厚葬了他。后来,钟馗托梦治愈唐玄宗怪病,逐渐被神化。
“‘钟馗嫁女’的传说,则体现了民间对其重情重义的想象。说的是钟馗为报答同科考生葬己之恩,托梦将妹妹许配了对方。”郑土有表示,钟馗是民间信仰中驱鬼、赶鬼、杀鬼的重要神灵,是“驱邪镇宅”的符号,在道教中被尊为“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”,唐代起其画像便被悬挂于门户驱邪。“门神中有钟馗的身影,有的还会在屋顶、家中悬挂其画像,兼具门神与禳灾功能。端午佳节,有扮成钟馗的人给孩子眉心点朱砂,寓意着驱邪避凶、祈求平安、开启智慧。”
现代价值
拓展非遗传承路径
无论是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爆火,还是《黑神话:钟馗》官宣即备受关注,传统文化通过游戏“破圈”,体现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。“用游戏刻画钟馗,和川剧演绎唐明皇、欧阳修、苏东坡、张大千等历史人物一样,都是挖掘人物的闪光特质,实现‘寓教于乐’的表达。”陈智林告诉封面新闻记者,尽管川剧舞台上讲述钟馗的剧目不多,但其“匡扶正义、驱逐邪恶”的精神内核,与众多川剧作品所蕴含的精神能量一致。
谈及游戏中的传统文化,陈智林表示:“艺术的关键在‘兴趣’,找到大众兴趣的支点,传播才不会生硬,才不会引起反感。”多年来,他也一直在寻找川剧发展的创新之路,通过“川剧+”的探索,让川剧融入流行音乐、AI+XR短视频、动漫、街舞等领域,让观众以更多方式认识川剧、爱上川剧。“游戏也是一样,只要抓住传统文化内核,就能有效传播。”
郑土有也充分肯定了“非遗+游戏”的创新。“年轻人对游戏兴趣浓厚,而他们往往对非遗较为陌生,通过游戏让他们接触、了解传统文化,对非遗的保护、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。”他以《黑神话:悟空》带动山西古建筑“打卡热”为例,“这类作品能把文化遗产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、保护从‘点’扩到‘面’,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。”
谈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原则,陈智林强调“正本清源”“守正创新”:“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是留住美好,找到价值依存。就像做包子,馅儿要撑起皮儿,真诚包裹才能留住本真。”他认为,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“养眼又养心”,需以尊重本真为根基,以创新形式为桥梁,扎根生活、抓住精神内核,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深度,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真正“活”下去。
郑土有也表示,游戏作为新兴载体,为钟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可能。但改编要注重对其精神内核的把握,即社会责任感和匡扶正义的价值观——即便自身命运曲折(如科举不顺),仍以另一种方式为社会贡献力量,蕴含着“不屈不挠”“奉献社会”“守护良善”的品格,以及民众对“匡扶正义、驱逐邪恶”的朴素期待,让年轻玩家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。
图据《黑神话》系列游戏官方微博掌上乾坤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