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6月28日是“国际新生儿筛查日”,旨在呼吁全球重视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。作为中医院妇产科医生,我们深知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与新生儿筛查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——“防重于治同门证券,早诊早调”。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读新生儿筛查的意义,并分享如何结合中医智慧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一、中医“治未病”与新生儿筛查的千年共鸣
《黄帝内经》提出:“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。”新生儿筛查正是现代医学对“治未病”的实践:通过早期检测(如遗传代谢病、听力障碍等),在疾病未显现时提前干预。中医认为,小儿“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”,先天禀赋不足或胎孕失调可能埋下健康隐患。筛查如同“未病先防”的第一道关口,与中医“固护先天之本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二、新生儿常见问题的中医解读与调理
1. 黄疸
西医筛查:检测胆红素水平。
中医视角:多属“胎黄”,与母体湿热或脾胃运化不足相关。轻症可通过药浴(如茵陈、栀子)、小儿推拿(清肝经、揉板门)辅助退黄,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2. 遗传代谢病(如苯丙酮尿症)
展开剩余59%中医辅助:此类疾病需严格饮食控制,中医可配合健脾消积食疗(如茯苓、山药粥)同门证券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减轻代谢负担。
3. 听力障碍
中医理论:“肾开窍于耳”,先天肾精不足可能影响听力。筛查异常者,除现代医学干预外,可适当艾灸肾俞穴、涌泉穴以温补先天。
三、中医体质辨识:筛查后的个性化养护
新生儿筛查后,中医可通过“望闻问切”进一步辨识体质:
气虚型(哭声弱、易疲乏):建议母亲哺乳期适当服用黄芪、党参炖汤,通过母乳温和补益。
湿热型(皮肤红疹、大便黏腻):母亲饮食需清淡,宝宝可用金银花煎水外洗。
四、给家长的中医育儿建议
1. 哺乳期调养:母亲饮食宜平和,避免辛辣肥甘,以防“胎毒”通过母乳传递。
2. 小儿推拿保健:日常捏脊、摩腹可增强免疫力,减少疾病风险。
3. 环境顺应:遵循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注意保暖避风,避免“六淫”外邪侵袭。
五、中西医协同,守护生命之初
新生儿筛查是现代医学的进步,而中医的“整体观”和“辨证调理”能为筛查后的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方案。在国际新生儿筛查日,我们呼吁家长重视筛查,同时善用中医智慧,为宝宝筑牢健康根基。“先天之弱,后天可调;筛查为始,中医为续。”
科 室:妇产科病区
文 案:王 瑾
审 核:杨 超 李思齐
制 作:晋荆宇
监 制:张 卉同门证券
发布于:北京市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